返回

1980重生:重工帝国的诞生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401章 归结为“改进”和“运气”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
  

就在这时,办公室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

陈建军的声音在走廊里响起:“沈良在哪儿?赶紧过来!”

张强和沈良对视一眼,都听出了语气中的紧张。

“陈主任,我在这里!”沈良应声道。

陈建军匆忙推门进来,脸色凝重:“出事了!刚才接到市里电话,下午有省里的技术专家组要来检查项目进度。”

沈良皱起眉头。这来得太突然了。

“什么时候到?”

“两点半!”陈建军看了看表,“现在已经一点了,时间紧得很。”

张强在旁边小声嘀咕:“怎么这么急?平时不都是提前几天通知的吗?”

陈建军摆摆手:“听说是临时决定的。省里对我们这个项目很重视,想看看具体进展。”

沈良迅速收拾桌上的图纸。这种检查,最怕的就是没有实质性成果展示。

“现在的挖掘机样机状态怎么样?”他问道。

“还是老毛病。”陈建军叹了口气,“液压系统不稳定,昨天试运行的时候又出现了故障。”

这就麻烦了。空有理论设计,没有实际演示,专家组肯定不会满意。

张强忽然开口:“沈工,您刚才画的那些改进方案,能不能临时实施?”

陈建军眼前一亮:“对啊!沈良,你有什么办法?”

沈良快速在脑中盘算。一个半小时的时间,要彻底解决液压系统问题肯定不现实。

但是...

“可以试试应急处理。”他说道,“不过需要配合演示技巧。”

“什么意思?”陈建军不太明白。

沈良站起身:“走,先到现场看看设备状况。”

三人匆匆走向车间。

巨大的挖掘机样机静静停在那里,黄色的车身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。

几个工人正在检修液压管路,满头大汗。

“小李,故障具体在哪个位置?”沈良询问正在操作的工人。

“主要是动臂提升时抖动厉害,而且速度不均匀。”小李擦了擦额头的汗,“我们检查了好几遍,就是找不到根本原因。”

沈良围着机器转了一圈,仔细观察液压管路的走向。

果然和他预想的一样,管路布局不合理导致压力损失严重。

但现在重新铺设管路显然来不及。

“有没有高压软管?”他问道。

“有,库房里还有一些备用的。”小李回答。

“去拿两根过来,还有快速接头。”

趁着工人去拿材料的空隙,沈良对陈建军说:“我准备做一个临时的压力补偿回路。”

“能管用吗?”

“至少能让动作看起来流畅一些。”沈良顿了顿,“关键是演示的时候要控制好操作幅度。”

张强在旁边若有所思:“您是说,避开最容易出问题的动作组合?”

“聪明!”沈良赞许地点点头,“专家组来检查,主要看的是技术路线是否正确,不会要求极限性能测试。”

陈建军恍然大悟:“那我们就重点展示平稳操作,避免大幅度动作。”

工人很快拿来了软管和接头。

沈良撸起袖子,开始动手改装。

他的动作很快,显然对液压系统的结构了如指掌。

在原有的主回路上增加一条旁路,通过节流阀控制流量分配。

虽然只是临时措施,但确实能够改善系统的稳定性。

“试试看。”二十分钟后,沈良拍拍手站起来。

操作员坐进驾驶室,启动发动机。

液压泵开始工作,低沉的嗡嗡声响起。

操纵杆轻轻推动,动臂开始缓缓上升。

“好多了!”小李兴奋地喊道,“抖动明显减轻了!”

陈建军长出一口气:“这下有救了。”

但沈良的表情依然严肃:“这只是治标不治本。真正的问题还需要系统改进。”

他心里很清楚,这种应急措施只能应付检查,长期使用肯定会出新问题。

张强看出了他的担忧:“沈工,要不要把您的改进方案一起汇报给专家组?”

“可以考虑。”沈良点点头,“但要讲清楚现状和改进计划。”
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车间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。

工人们在做最后的清洁工作,确保设备外观整洁。

陈建军反复练习汇报词,生怕在专家面前出错。

沈良则在思考如何回答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。

以他的水平,回答专家的提问不成问题。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,既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来历,又要展现足够的技术能力。

“报告!专家组的车到了!”门卫跑进车间通报。

所有人的神经瞬间绷紧。

“都别紧张,按照计划进行。”陈建军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。

不久,一行六七个人走进车间。

为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,戴着金丝眼镜,神情严肃。

“这就是你们在研发的重型挖掘机?”他环顾四周,语气中带着质疑。

“是的,李总工。”陈建军恭敬地回答,“这是我们的第一台样机。”

李总工走到机器旁边,仔细检查各个部件。

其他专家也分散开来,从不同角度观察设备。

“技术参数怎么样?”一个年轻的专家问道。

陈建军赶紧介绍:“斗容量6立方米,最大挖掘力180千牛,整机重量45吨...”

“液压系统是自主设计的?”李总工打断了他的话。

“是的,我们团队独立完成了液压系统的设计。”

李总工的目光落在沈良身上:“你是负责液压设计的?”

沈良点点头:“参与了部分工作。”

“说说你们的技术路线。”

这是关键时刻。沈良深吸一口气,开始详细介绍液压系统的设计理念。

他的讲解条理清晰,专业术语运用得当,很快就吸引了所有专家的注意。

“压力补偿回路的设计很有意思。”一个专家插话道,“能演示一下实际效果吗?”

“当然可以。”陈建军示意操作员准备。

发动机重新启动,液压系统开始工作。

在沈良的指导下,操作员小心控制动作幅度,避开容易出问题的操作组合。

动臂、斗杆、铲斗依次动作,整个过程相对平稳。

专家们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,不时交换意见。

“整体表现还不错。”李总工若有所思地说道,“但我感觉还有改进空间。”

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紧张起来。

沈良知道,关键时刻到了。

他必须展现出足够的技术深度,同时又不能显得过于超前。

“李总工说得对。”沈良主动开口,“我们已经制定了下一步的改进计划。”

说着,他拿出刚才准备的图纸。

“这是我们对液压系统的优化方案,主要解决压力冲击和能耗问题。”

专家们围过来仔细研究图纸。

李总工看了几分钟,眼神逐渐变得专注。

“这个蓄能器的布置位置很巧妙。”他指着图上的一个细节说道。

“还有这个缓冲回路,能够有效减少系统冲击。”另一个专家补充道。

张强在旁边看着,心中暗自佩服。沈良的技术水平确实远超常人。

“小伙子,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?”李总工忽然问道。

“大连理工,机械专业。”沈良如实回答。

“基础很扎实啊。”李总工点点头,“这些设计思路从哪里来的?”

这个问题有些敏感。沈良必须小心回答。

“主要是参考了一些国外资料,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进。”

“能具体说说吗?”沈良心中快速盘算着。

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实际上充满陷阱。说得太详细,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;说得太简单,又无法证明技术的原创性。

“主要参考了日本小松和美国卡特彼勒的一些公开资料。”沈良故作轻松地说道,“不过他们的技术路线不太适合我们的使用环境,所以做了很多本土化改进。”

李总工眯起眼睛:“具体改进了什么?”

“比如说,国外的液压系统追求精度,但我们更需要可靠性。”沈良指着图纸上的一个细节,“所以我们增加了冗余设计,即使某个部件出现故障,整套系统仍然能够工作。”

这个解释很巧妙。既展现了技术深度,又符合当前的国情。

几个专家交换了眼神,显然被说服了。

“那能耗问题呢?”年轻专家追问道。

“我们采用了负载敏感控制。”沈良从容回答,“简单说就是系统会根据实际负载自动调节压力,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损失。”

这个概念在1980年确实比较超前,但不算离谱。

李总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听起来很有前景。什么时候能够验证效果?”

陈建军抢着回答:“我们计划下个月进行实地测试。”

“在哪里测试?”

“市里的建筑工地,正好有个大型土方工程。”

李总工沉默了几秒钟,然后做出决定:“我会派人跟进测试结果。如果效果确实如你们所说,这个项目值得推广。”

车间里的气氛瞬间轻松了许多。

张强悄悄松了口气,看向沈良的眼神中满是佩服。

这小子不仅技术过硬,应变能力也强得离谱。刚才那几个问题如果换成别人,早就露馅了。

“还有一个问题。”李总工忽然转向陈建军,“你们的资金来源是什么?这种规模的研发投入不小。”

陈建军脸色微变。

这确实是个敏感话题。整个项目的启动资金来源复杂,有厂里的技改资金,也有张强通过各种渠道搞来的钱。严格来说,并不完全合规。

“主要是厂里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。”陈建军硬着头皮回答。

“多少钱?”

“大概...八十万。”

李总工皱起眉头:“八十万能搞出这样的设备?”

这个数字确实有些不可思议。同等规模的项目,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两三百万。

沈良意识到情况不妙,主动开口解释:“我们很多零部件都是自己加工的,人工成本比较低。而且有些材料是从废钢中回收利用的。”

“废钢回收?”李总工眼中闪过一丝惊讶。

“是的。”沈良点点头,“我们对废料进行了重新熔炼和处理,性能并不比新钢材差多少。”

这个说法让在场的专家们面面相觑。

用废钢制造精密机械,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创举。

“有检测数据吗?”年轻专家问道。

“有的。”沈良从文件夹中取出几张纸,“这是我们委托冶金研究所做的材料性能测试报告。”

李总工接过报告仔细查看。

数据显示,这些废钢经过重新处理后,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原材料标准。

“这个处理工艺是你们自己开发的?”

“算是吧。”沈良谦虚地说道,“主要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。”

实际上,这套工艺融合了他对未来冶金技术的深度理解。通过精确控制温度和添加特定合金元素,废钢的性能甚至能够超越某些原材料。

但这种技术在1980年确实太过超前,只能归结为“改进”和“运气”。

李总工放下报告,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。

一方面,他对这个团队的创新能力感到惊讶;另一方面,又对他们的技术来源产生了怀疑。

“小沈是吧?”他忽然点名沈良,“你今年多大?”

“二十六。”

“工作几年了?”

“三年。”

李总工倒吸一口冷气。

喜欢1980重生: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:(m.ququge.com)1980重生:重工帝国的诞生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