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一早,沈良刚到技术科报到,就发现气氛有些微妙。
几个老技术员围在一起小声议论着什么,看到他进来立刻停下话头。
“沈良来了?”科长刘建国抬头看了他一眼,语气不冷不热,“先到那边熟悉一下图纸。”
沈良点头应下,走向角落的资料柜。
路过那群老技术员时,他听到了断断续续的话语:“才来几天就想指点江山...”
“年轻人不知道天高地厚...”
“等碰了钉子就老实了...”
沈良面不改色,心中却冷笑一声。
这些人的小心思他前世见得太多了。无非是担心新人抢了风头,断了自己的升迁路。
“小沈,过来看看这个。”
刘建国招手示意。
沈良走过去,发现桌上摊着一套设备图纸。
“这是厂里准备引进的德国挖掘机技术资料。”刘建国指着图纸,“你昨天不是说要自主研发吗?先研究研究人家的东西。”
话音里带着明显的嘲讽。
沈良仔细端详着图纸。
液压系统、传动机构、控制回路...这些技术在前世他早就烂熟于心了。
但1980年的中国确实还处在起步阶段。
“这套系统的液压泵功率输出有问题。”沈良皱眉指着其中一处,“在高温环境下会出现压力波动。”
刘建国愣了一下。
旁边几个技术员也凑了过来。
“你怎么知道?”有人质疑道,“这可是德国人的成熟技术。”
“成熟不代表完美。”沈良淡淡道,“而且他们的设计标准是欧洲工况,和我们国内的使用环境不完全匹配。”
“具体哪里不匹配?”刘建国追问。
沈良指着液压油路图:“你看这个冷却回路的设计,完全是按照德国的气候条件来的。但我们国内很多矿区夏季温度能达到40多度,这套冷却系统根本不够用。”
众人面面相觑。
这个分析确实有道理。
“还有这个密封结构。”沈良继续说道,“德国的空气湿度相对稳定,但我们西北地区风沙大,密封件磨损会很严重。”
刘建国的表情开始凝重起来。
眼前这个年轻人对技术细节的把握程度,远超他的想象。
“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改?”
“增强型冷却系统,加大散热面积。”沈良不假思索,“密封结构要重新设计,选用耐磨材料。另外液压泵的控制逻辑也要调整。”
他说得头头是道,仿佛已经在脑海中完成了整套改进方案。
周围的技术员们交换着复杂的眼神。
这家伙...真的只是个普通车间出身的技术员吗?
“你这些想法从哪来的?”有人直接问道。
沈良心中一紧。
确实说得太多了。
“都是从实际生产中总结的。”他镇定地回答,“在车间待久了,对设备的毛病比较敏感。”
这个解释勉强说得通。
毕竟很多一线工人确实对设备故障有敏锐的直觉。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脚步声。
李总工走了进来。
“小沈,跟我走一趟。”
他的表情严肃,看不出任何情绪。
沈良心中暗自警惕。
这个节骨眼上单独找他,绝对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。
两人走出技术科,一路来到办公楼顶层。
沈良从未到过这里。
走廊里铺着厚实的地毯,墙上挂着各种奖状和锦旗。
李总工在一扇办公室门前停下。
门牌上写着:“厂长办公室”。
沈良心头一跳。
直接见厂长?这事情的级别比他想象的要高。
“进去吧。”李总工推门而入。
办公室里坐着两个人。
一个是厂长马建设,五十多岁,国字脸,威严十足。
另一个是陌生面孔,四十岁左右,中山装笔挺,眼神锐利。
“小沈来了。”马厂长站起身,“给你介绍一下,这位是省里来的王处长。”
省里的处长?
沈良心中掀起巨浪。
前世的记忆开始复苏。
1980年正是国家启动重大装备攻关项目的关键节点。
各地都在物色合适的技术人才。
难道...他已经被盯上了?
“听说小沈同志对重型机械很有见解?”王处长打量着他,语气平和但透着审视。
“谈不上见解,只是有些粗浅的想法。”沈良谦虚地回答。
“昨天李总工转述了你的一些观点。”王处长微微点头,“关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平衡,说得很有道理。”
沈良心中警觉更甚。
这个王处长显然来头不小。
而且从他的话里可以听出,昨天的那场“偶遇”根本不是偶然。
李总工早就把他的表现汇报上去了。
“小沈,实话跟你说。”马厂长开口道,“省里正在筹备一个重大项目,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。你有没有兴趣参与?”
来了!
沈良强压心中的激动。
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。
前世他就是通过类似的渠道进入国家重大装备办的。
但这一世,他要走得更快更稳。
“能否详细了解一下项目内容?”沈良试探性地问。
王处长和马厂长交换了一个眼神。
“项目涉及机密,具体内容暂时不便透露。”王处长缓缓道,“但可以告诉你,这关系到国家未来十年的工业发展。”
沈良心脏加速跳动。
十年规划...那应该就是针对西方技术封锁的重大装备攻关计划了。
这个项目在前世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工业格局。
而现在,他有机会从一开始就深度参与其中。
“我愿意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。”沈良坚定地说。
“很好。”王处长满意地点头,“不过在正式确定之前,还需要进行一些测试。”
“什么测试?”
“专业能力测试。”李总工接话道,“明天会有专家组来厂里,对你进行全面考核。”
沈良心中了然。
这就是最关键的一关了。
能否进入核心项目组,就看明天的表现了。
“我会全力以赴。”
“那就好。”王处长起身,“今天先到这里。小沈,回去好好准备,这个机会很难得。”
走出办公室,沈良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。
机会来得比预想的更快。
但同时,挑战也更大。
毕竟现在的他只是一个普通技术员的身份。
要在专家面前展现出足够的技术实力,而又不能暴露穿越者的秘密,这需要极其精巧的平衡。
回到技术科,沈良发现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。
显然大家都知道他被叫去见领导了。
“怎么样?没事吧?”刘建国关切地问。
沈良摇摇头:“没什么,就是聊了聊技术问题。”
但他能感觉到,周围的氛围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原本那些质疑和敌视的眼神,现在多了一分忌惮。
显然大家都意识到,这个年轻人不简单。
能被厂长和省里的处长单独接见,绝对不是普通的技术交流。
陈建军从远处走来,脸色阴沉。
“小沈,听说你要飞黄腾达了?”
语气里带着明显的酸味。
“陈师傅说笑了。”沈良淡淡回应,“我还是那个车间出来的技术员。”
“是吗?”陈建军冷哼一声,“希望你别忘了自己的根。”
说完转身离去。
沈良心中冷笑。
这种人前世他见得太多了。
自己没本事,就见不得别人好。
等着吧,很快你们就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实力差距。晚上回到宿舍,沈良坐在简陋的木桌前,开始梳理明天考核的准备工作。
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
那些曾经让无数专家绞尽脑汁的技术难题,在他脑海里清晰得就像昨天才解决过一样。
但问题是,他现在只是个刚从车间调上来的技术员。
展现太多超前知识,反而会引起怀疑。
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度。
沈良拿出纸笔,开始列出可能遇到的考核内容。
机械设计、材料工程、工艺流程...这些基础学科肯定跑不了。
关键是如何在回答中既显示出扎实的理论基础,又不暴露那些超越时代的见解。
他想起前世第一次参加类似考核时的紧张心情。
那时的他确实只是个普通的技术骨干,全靠真才实学一路闯关。
现在重来一次,反而要刻意收敛锋芒。
真是讽刺。
正想着,宿舍门被推开了。
刘建国端着两个搪瓷杯走进来。
“喝点水,别太累着。”
热腾腾的开水冒着白气。
沈良接过杯子:“谢了,老刘。”
“明天的事,你有把握吗?”刘建国在对面坐下,压低声音问。
沈良抬头看了看他。
这个朴实的老工人,眼中满是真诚的关切。
“说不紧张是假的。”沈良苦笑道,“毕竟是省里来的专家。”
“别怕,你的本事我们都看在眼里。”刘建国拍拍他的肩膀,“那个连铸机的设计图,连李总工都说好。”
“希望明天也能有好运气。”
两人聊了一会儿,刘建国起身离开。
夜深了,沈良继续在昏黄的灯光下准备。
他知道这次考核的重要性。
一旦通过,就能进入那个改变中国工业命运的核心项目组。
而一旦失败,可能就要等很久才有下一次机会。
时间等不起。
中国的工业发展等不起。
第二天上午九点,考核正式开始。
厂里的大会议室被重新布置过,长桌后坐着五位专家。
沈良一眼就认出了中间那位老者。
钱维新,中科院院士,国内冶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。
前世沈良曾经在学术会议上远远见过他一面。
没想到会在这种场合重逢。
“请坐。”钱院士和蔼地说。
沈良在对面坐下,双手自然放在桌上。
心跳加速,但表面保持平静。
“我们今天主要想了解一下你的技术水平。”钱院士翻开文件夹,“听说你最近设计了连铸机的改进方案?”
“是的。”沈良点头,“我发现现有设备存在一些效率问题,尝试提出了改进思路。”
“能具体说说吗?”
这就开始了。
沈良深吸一口气,开始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。
他刻意避开那些超前的技术细节,重点强调基础原理和实用性改进。
五位专家听得很认真,不时点头或者记录。
“你提到的冷却水路设计很有意思。”左边的中年专家说,“这个思路从哪里来的?”
陷阱题来了。
沈良早有准备:“我在车间工作时观察过设备运行情况,发现温度分布不均匀是个普遍问题。就想着能不能通过改变水路走向来解决。”
“仅仅是观察吗?”
“还参考了一些苏联的技术资料。”沈良补充道,“虽然他们的设备先进,但也有改进空间。”
这个回答很巧妙。
既解释了技术来源,又显示出独立思考能力。
专家们满意地点点头。
接下来是更详细的技术问答。
沈良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回答的深度,时而表现出年轻人的锐气,时而暴露一些知识盲区。
演技必须到位。
一个小时后,理论考核结束。
“现在我们想看看你的实际动手能力。”钱院士起身,“请跟我们到实验室。”
这才是真正的考验。
喜欢1980重生: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:(m.ququge.com)1980重生:重工帝国的诞生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