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石村试验田内那亩产八百六十一斤的惊天数字,如同一场十二级的政治地震,彻底引爆了整个大宁帝国的中枢。皇帝宁宣宗在亲眼见证了“青石二号”那神迹般的表现之后,再无半分的犹豫,当即便在青石村的临时行宫之内,召开了一场最高等级的御前扩大会议。
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——如何以最快的速度,将这足以改变国运的“神种”,推广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。
“诸位爱卿,”皇帝的声音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振奋与决断,“‘青石二号’之功,尔等已亲眼所见。此乃上天赐予我大宁的无上祥瑞,更是元圣为我朝万世基业,点亮的又一盏长明灯。朕意,自即刻起,将‘青石二号’的培育与推广,列为帝国最高等级之国策!其重要性,等同于北伐,等同于救灾等同于兴修铁路!”
“户部!”他看向自己的么子张豆子。
“臣在!”
“朕命你,立刻从国库之中,拨付专项银两三百万!专门用于‘青石二号’的育种、收购、以及……推广!”
“工部!营造司!”他又看向工部尚书和张柱子。
“臣在!”
“朕命你们,立刻在全国所有适宜种植水稻的州府,仿照青石村之规制,大规模兴建标准化的‘皇家育种田’!朕要让这神种的火苗,在最短的时间内,于我大宁的土地之上,形成燎原之势!”
“农学司!”他最后看向首席大司农李淳风。
“臣在!”
“朕命你,立刻从格物学院,抽调所有精通此道的学子和技术员,组成‘农业技术推广总队’!你们的任务,便是奔赴各州府,手把手地,将这‘青石二号’的种植之法,传授给天下的每一个农人!”
一道道充满了帝王意志的旨意,从这座小小的行宫之内,以前所未有的速度,发向四面八方。
一场,由皇权自上而下强力推动的、旨在彻底改变帝国农业面貌的……种子革命,就此,拉开了序幕!
……
与以往任何一次新政的推行不同,这一次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阻力。
因为利益是最好的驱动力。
当那“亩产八百六十一斤”的惊人数字,通过《帝国日报》的头版头条,传遍天下时。
所有的地方官府,所有的乡绅地主都彻底疯狂了。
他们或许不懂什么“杂交育种”的深奥道理,但他们都识数。他们都清楚地知道,亩产八百六十一斤,这意味着什么。
这意味着,同样的一亩地将能多产出近三百斤的粮食!
这意味着他们治下的百姓将再无饥馑之忧!
更意味着他们自己的粮仓,将能多出数不清的、黄澄澄的……财富!
于是,一幕堪称奇景的画面在帝国的各个州府,开始上演。
过去,都是朝廷派钦差催着地方官府搞建设兴水利。
而现在,是各地的知府、布政使,天天派人,堵在京城户部和农学司的衙门口,挥舞着银票,哭着喊着求爷爷告奶奶地,只为能让自家的州府,排在第一批“神种”推广的名单之上!
“张尚书啊!您就行行好!先拨给俺们湖广十万斤种子吧!俺们湖广熟,天下足啊!只要有了这神种,未来三年,俺们湖广上缴的皇粮翻一番!”
“呸!你们湖广算什么?俺们江南才是天下粮仓!首辅大人!您可得为家乡说句话啊!只要种子到位别说翻一番,翻两番都行!”
……
在这股自下而上的巨大热情推动之下,整个“种子革命”的进程,比所有人预想的,都要快得多也顺利得多。
第一步:国家主导,规模化育种。
在张柱子营造司那堪称恐怖的“标准化”基建能力之下,短短半年之内,上百座占地数千亩的“皇家育种田”,便在帝国最精华的产粮区,拔地而起。
这些育种田,完全是按照青石村试验田的最高标准建造的。
其水利灌排系统,由格物学院的专家统一设计。
其土壤肥力,也经过了农学司的专门改良。
第一批由青石村培育出的、最纯正的“青石二号”原种,被小心翼翼地,播撒进了这些最精良的“温床”之中。
并由农学司派出的技术员,进行最严格的、统一化的管理,确保不会出现任何的品种混杂与退化。
第二步:层层推广,辐射全国。
当第一批规模化培育的“神种”收获之后,一场更为庞大的分发与推广行动,便在户部与青石商会的联合调度下,有条不紊地展开了。
这些珍贵的种子,并没有直接卖给普通的农户。
而是先由各地的官府,以一个极其优惠的价格,优先提供给那些在当地,最具声望、也最具实力的……乡绅与种粮大户。
并与他们签订协议,要求他们,在自家田地里试种成功之后,必须在次年以不高于官府指导价的价格,将收获的种子,优先出售给同村、同乡的普通百姓。
这种“以点带面,层层辐射”的推广模式,极大地减轻了官府的压力,也充分调动了地方乡绅的积极性。
那些乡绅地主们,在亲眼见证了“青石二号”那令人瞠目结舌的巨大产量之后,一个个都将其视若珍宝,伺候得比自家祖宗牌位还要精心。
一时间,整个帝国的乡野之间,都掀起了一场学习“格物农学”的热潮。
第三步:技术下乡,知识扶贫。
农学司派出的那数千名年轻的“技术推广员”,则成了这场革命中,最受欢迎也最受尊敬的人。
他们深入到最偏远的田间地头。
他们脱下学子的长衫,换上农人的短褂,卷起裤腿,亲自走下泥泞的稻田。
他们手把手地,向那些世代“看天吃饭”的农民们,传授着全新的、科学的种植理念。
“老乡,这‘青石二号’,喜肥,但怕淹。你们得按照咱们图纸上画的,把田埂加高,把排水沟挖深。”
“还有这插秧,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密了。得稀一点,留出足够的空隙,让它通风,见光,这样,它才能长得壮,结的穗才大!”
“对了,这田里的水,也不是越多越好。得讲究‘浅水插秧,寸水活棵,薄水抽穗’……”
这些,充满了“格物”智慧的科学种植之法,通过这些年轻的“传道者”的口,第一次,系统地传入了帝国最基层的毛细血管之中。
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的增产。
更是一场,深刻的……思想启蒙!
……
大宁启元二十三年,秋。
距离“青石二号”的诞生,仅仅过去了两年。
当户部尚书张豆子,将这一年的全国秋粮总产数据,再次呈报到御前时。
一个,比“亩产八百六十一斤”,还要更加震撼,更加伟大的数字,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。
“启禀陛下!”张豆子的声音,因为极度的激动与自豪,而显得铿锵有力!
“我朝,今年秋粮总产,合计……七千八百万石!”
“比之两年前,未推广‘神种’之前,足足……净增,三千万石!”
“如今我朝国库之存粮,已足够天下军民,即便颗粒无收,亦可饱食……五年!”
“陛下!”他猛地跪倒在地,声音嘶哑地高呼,“我大宁……自今日起,已彻底,摆脱了千古之粮荒!”
“万世基业……已然,固若金汤了!”
皇帝宁宣宗听着这个数字,看着下方,那一张张同样充满了狂喜与激动的脸庞。
他缓缓地,闭上了眼睛。
脑海中,浮现出的,却是二十多年前,那个在南阳府青石村,那个衣衫褴褛,却眼神明亮,信誓旦旦地,对他这个“微服私访”的皇帝说,要“让天下人,都吃饱饭”的……中年人。
喜欢天工开物,我在古代养妻儿请大家收藏:(m.ququge.com)天工开物,我在古代养妻儿趣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